2010年3月10日,在“兩會”新聞發(fā)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環(huán)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坦承,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雖然在下降,“但是在學術界也好,在環(huán)保界也好,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也好,環(huán)境質量僅是局部改善了,總體還在惡化”,因此,“僅靠兩種污染物的總量控制要改變中國整體的環(huán)境質量是不夠的”。
一段時間以來,公眾不斷聽到中國污染物減排順利推進的利好消息。環(huán)保部負責人曾在不同場合表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2009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繼續(xù)保持雙下降態(tài)勢,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實現;水污染加劇趨勢也得以遏制,2008年各流域水質均有改善。
環(huán)保部門通過努力實現了兩個指標的下降,自然值得肯定。但環(huán)境數據的改善與公眾對自身環(huán)境質量的感受卻仍有著巨大差距,主要河流湖泊多數依然不能飲用,甚至不能接觸;而置身在一些城市的“藍天”下,大氣的能見度卻往往相當有限,這引起了人們對環(huán)境數據的疑問。這樣的疑問終于得到了正面回應。張力軍部長解釋說,我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這兩年下降了,但氮氧化物和氨氮并無多少變化,且氮氧化物還在增加,“這說明我們僅靠兩種污染物的總量控制要改變中國整體的環(huán)境質量是不夠的”。這個論斷揭示了中國現行環(huán)境質量判斷體系的嚴重缺陷,即以兩項污染物總量指標作為全面判斷環(huán)境質量的依據是極不全面的,極易導致對污染現狀作出過于樂觀的判斷。
事實上,將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列入“十一五”減排目標,本意是為了改變曾經的“重濃度、輕總量”模式。但在現實操作中,卻逐漸變成了只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忽視其他重要污染物減排的局面。如在水污染物方面,由于氨氮和總磷指標均沒有列入減排目標,因此近年來許多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在設計時只考慮了去除化學需氧量,而不具備脫氮除磷的能力。近年來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湖水庫不斷暴發(fā)藍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質大量排入水體,導致了嚴重的富營養(yǎng)化。再以空氣污染指標氮氧化物為例,2007年僅火電廠排放的氮氧化物總量就達840萬噸,五年間竟增加了40%。同時,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使得硝酸根離子在酸雨中所占的比例從上世紀80年代的1/10逐步上升到近年來的1/3,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我國在二氧化硫減排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過去一年間令無數國人揪心的一系列重金屬污染事件,同樣也和總量控制缺位直接相關。陜西鳳翔、湖南武岡、福建上杭、河南濟源、廣東清遠的兒童血鉛超標,都是由于周圍工廠排放的鉛污染物而造成的,但其中一些工廠卻聲稱自己為達標排放,這樣的說法甚至得到了當地環(huán)保部門的支持,讓許多人大為困惑。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達標排放多數指的僅僅是濃度標準,對于許多大型冶煉、電池等企業(yè)而言,即使?jié)舛冗_標,由于其排放總量很大,仍會導致嚴重的環(huán)境和公共健康危害。
在“十一五”規(guī)劃收官之年,環(huán)保部門不應一味陶醉在減排成績之上,而是前瞻性地思考總量控制存在的問題,這對“十二五”期間采取應對措施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