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肖家河村,一居民正在給孩子洗手,樓梯上6桶自來水以備停水時使用。目前4口機井供該村5萬余人用水。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北京市人大代表調研供水保障,建議參照公交模式解決供水問題,加大對供水基礎設施投入
本報訊 公交改制和低票價政策緩解了北京的交通壓力,而另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城市供水也被寄希望用這種方式改造,昨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首都經濟社會發(fā)展專題調研組對城市供水保障進行了調研,面對北京嚴峻的水資源緊缺現(xiàn)狀,代表們建議參照公交改制模式,對供水管網等基礎建設直接投資或加大投入,保障城市用水的安全。
河北水占日供水量六成以上
昨日上午,市人大代表到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第九水廠進行城市供水情況調研,同時聽取市水務局和市自來水集團的報告。
第九水廠供應全市一半以上的用水,目前水源來自河北。根據(jù)市自來水集團的統(tǒng)計,目前北京市區(qū)日供水量為24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河北應急水源供水超過130多萬立方米,占自來水供應總量的60%以上。
據(jù)北京自來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崔君樂介紹,目前北京供水企業(yè)的現(xiàn)狀是:一方面由政府控制價格,另一方面又作為市場主體,需要自籌資金建設和運營,并繳納稅費。建議政府考慮自來水的公益性特點,加大對城市供水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今后在水廠和供水管網等供水設施上由政府投資建設,保障北京市的供水安全。
政府要加大公益性事業(yè)投入
參加調研的吳守倫代表認為,應該把供水作為公益事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而不是推向市場,先例就是北京的公共交通。
北京的公共交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也曾嘗試市場化模式,組建了多個公司,市場活了,但問題也多了,從2006年開始,北京實行公交改制和低票價政策,由政府出資建設地鐵,購置公交車輛,每年補貼百億元。不但為北京奧運舉辦提供了良好的交通體系,也緩解了日常交通壓力。代表們希望這一模式能用于供水領域。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曉晨表示,應該加大對公益性事業(yè)的投入力度,這方面欠賬比較多,要還,要像支持公交一樣支持水、氣、熱等公用事業(yè)。
■ 現(xiàn)狀
自來水集團總經理徐維浩在匯報中表示,按照北京水務規(guī)劃,北京將主要依靠南水北調解決飲水問題,近期為河北四個水庫,遠期為長江流域的丹江口水庫,途經4個省市,長達1250公里。經過綜合考慮,河北應急水源供應期延長,截止到目前仍在源源不斷進京,預計延期調水第一期將再續(xù)1.2億立方米,第二期有望引水1.3億立方米。明渠運輸,原水水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很大。必須針對可能的水質變化,在處理工藝等方面做好準備。
水質 明渠運輸水質復雜性大
水量 供水安全低于國際標準
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介紹,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左右,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下限標準,屬于重度缺水地區(qū)。
自來水集團總經理徐維浩說,北京自來水集團日供水能力295萬立方米,而今年6月最高日用水量一度達到260萬立方米,今后的用水量可能更大,市區(qū)的供水安全系數(shù)僅為1.1,與國際通常的1.3-1.4的標準有較大差距(東京1.5)。
未來5到10年,北京城區(qū)的日用水需求將達到400萬立方米,供水能力不足,壓力不夠,管網運行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而新水廠建設到投產的周期為2-3年,供水建設任務已經是燃眉之急。
水價 至去年累計虧損13.4億
自來水集團表示,面對嚴峻的供水形勢,迫切需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水廠和市區(qū)的管網改造,目前40%的管網老化,存在隱患。
2002年以來,自來水水價一直未調整(一并征收的水資源費和污水處理費曾調整),水價與成本倒掛,政策性虧損嚴重,至2008年累計虧損13.4億元,每噸水虧損0.81元。
徐維浩表示,自來水集團運營周轉困難,至去年底,集團負債率達54.3%,難以籌措更多資金進行建設。而初步測算,今年的基礎建設投資約需17億元,2010-2012年城區(qū)所需建設供水改造資金約100億元。
崔君樂表示,從2003年到2008年,企業(yè)向政府繳納稅費達到43個億。
■ 現(xiàn)場
“要敢于說出水的問題”
在昨天的調研中,面對市水務局和自來水集團的領導,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曉晨表示,北京水的問題太突出了,下點雨無濟于事,主管部門要有清醒的認識,“你們要敢于說出水的問題。”劉曉晨說,以前總不敢講水資源緊張的狀況,怕造成恐慌,這都沒有必要,作為北京的“水官”,主管部門要敢于講出來,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
■ 揭秘
密云出水口小魚驗水質
北京的水源安全如何保證?市水務局局長程靜表示,這方面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進行維護,譬如在密云水庫的出水口,水出來后要先經過一個大魚缸,里面有一些很小的魚,是從國外購進的。其特點是對污染和有毒物質特別敏感,只要有一點點問題,即使人喝了沒事,但這些小魚會死掉,用這種方式來監(jiān)測水質安全。
■ 個案
肖家河村的用水困局
“每天都在打水仗!”站在水龍頭前成排的水桶旁,租戶王懷英等著接水。
昨日下午1時許,午飯時間剛過,肖家河村的主婦們開始張羅著刷鍋洗碗。由于用水的人較多,水流細得像面條。
這還不是最糟。據(jù)住戶們描述,每到用水高峰,村里四口井同時打出來的水仍不足以分到每家每戶,最終只能統(tǒng)一停水,一天停數(shù)小時是常有的事。
肖家河村位于海淀區(qū)西北五環(huán)外,據(jù)馬連洼街道肖家河社區(qū)黨支部穆書記介紹,自2001年撤村并街后,除少數(shù)200余名老人未脫離農村戶口外,絕大多數(shù)已轉為居民。撤村后,原村民們成立的集體經濟———圓明園農工商公司負責村里經營,村里公共衛(wèi)生等交由市政負責,但水網改造卻始終未實現(xiàn)。
年逾五十的村民張先生現(xiàn)在該公司打零工,其祖輩三代都在原肖家河村生活。據(jù)其介紹,三輩人都未盼來自來水,全靠三口機井將全村分成三個供水區(qū),各自走一個管道通向每戶。2007年前后,因吃水緊張,圓明園農工商公司又增加一口機井,而每口井的養(yǎng)護費用、電費等每年約數(shù)十萬元,均由公司承擔。
“十年前三口井養(yǎng)活三四千人,十年后漲了十倍多,當然不夠吃!”圓明園農工商公司負責全村水電運營的楊先生感嘆道。
據(jù)居委會書記介紹,撤村近十年來,本地居民人口保持穩(wěn)定,約2000余戶,共約4129人,而外來人口卻持續(xù)增多,已攀升至47000余人。
由于村民和租戶們不需承擔任何用水費用,因此盡管鬧水荒,但村里多數(shù)住戶家都常年開著水龍頭接水。昨日下午,村子里到處可見水龍頭大開,等待時有時無的水流。水桶里滿溢出來的清水淌出院落,混著污水流入街巷。
租戶增多水源不足、用水浪費,更進一步造成了水荒。由于每晚12時后機井斷電不再供水,從河北來京務工的胡女士一家常常面臨收工后無處洗澡的困境。于是,占地2.3平方公里的肖家河社區(qū)建起了四五家浴池,且均使用自備井。其中一家的負責人于女士稱,入夏后生意尤其火爆,每天平均四五百人,營業(yè)時間為每天早8點至第二天凌晨,平均每兩分鐘進一個人。
不過并不是每戶村民都能夠拿出數(shù)萬元在自家打井,大多數(shù)人只能眼巴巴地排隊等水吃。
下午3時許,準備做飯了,租戶胡女士從水桶里舀了一瓢水準備洗土豆,“不濾一下根本沒法用”。此前,她曾在水里發(fā)現(xiàn)過泥沙、樹葉,昨日中午更發(fā)現(xiàn)了一條白色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