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深圳市天然氣轉換實施工作方案》近日通過專家會評審,其關鍵之處在于“改造費用誰來埋單”。有專家建議政府補貼燃氣改造費,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考慮專家建議(6月27日《南方都市報》)。
雖然還只是考慮,但是這種表態(tài)說明,傳統(tǒng)的“一次改革一個成本承擔者”的公共管理思維,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不能保障民眾的權利,也不可能讓改革獲得圓滿的結局。
以往的經驗,一提到改革,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局部改革,都有人歡喜有人憂,甚至憂者更比歡者多。比如,水表改革,從統(tǒng)一水表到分表入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不再分攤他人浪費造成的損失,是為消費者著想??山Y果呢,許多消費者在改革過程中都發(fā)出了怨言,甚至有消費者抵制這種改革。
消費者不是傻子,當他們計算出分表的改造成本高于以往的分攤成本,自然會不樂意。換個角度說,即使分表的改造成本低于分攤成本,消費者是最終得益者,他們就該承擔所有的改造成本嗎?難道供水企業(yè)沒有從中獲利?他們既避免了以往統(tǒng)一水表“大鍋飯”帶來的權責不對等、有些用戶據此拒交水費的尷尬,又推動了供水行業(yè)服務更新?lián)Q代,肯定也是得益者。政府呢,也許沒有得到直接的利益,但間接益處也不少。供水企業(yè)目前還是國家投資為主,屬于國有資產。任何一次服務水準的提升、設備的改進,都是國有資產的增值,都加強了競爭力。另外,政府的頭等任務就是操“國計民生”的心。供水行業(yè)牽涉千家萬戶,分表入戶能部分減少水資源浪費,能給民眾和供水行業(yè)帶來雙重效益。這兩頭都好了,政府就是最大的獲益者。
改革,本質上是一場利益機制的再分配和再調整。如果天然氣、數字電視改造工程繼續(xù)“改革成本消費者扛”的套路,部分消費者會認為:改革并沒有使自己的處境得到好轉。追求公平的感覺會壓倒實際的收益,消費者會覺得自己由利得者變成利損者。甚至可能認為:享受改革利益的是企業(yè),憑什么讓我們?yōu)樗鼈兊牡美冻觯窟@種一增一“減”的反復對比,會產生一種“輸家心理”。有時會左右改革的走向,導致善意的改革落得四處不討好,甚至會把小問題激化為大矛盾,影響整個改革的公平與效率。
一項改革,如果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生偏差,就很容易事與愿違。改革措施出臺前沒有經過有效的公共決策,在民意征詢上先天不足,政策就有淪為“跛足政策”的嫌疑。公共管理者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無法根據改革對象多樣化的需求分配利益、制定更公平合理的成本分攤方案,結果沒緩解矛盾,反而產生新矛盾。
所以,從數字電視和天然氣轉換工程“補貼消費者”的思路順延下去,再觀照其他的公共政策,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一項改革要順利推行,就要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享受改革“好處”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證其提升效率、增大公平的預期落到實處。
只有給民眾一個合理的利益預期,并且讓這預期有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民眾才會覺得自身是改革的受益者,改革才能真正成功。
(本文章系轉載,對文字內容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盡快終止轉載)